金牌榜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本文节选自 凤凰网 (链接已失效,2021-8-15 注)

伦敦奥运会进入收官阶段,中国能否蝉联金牌榜首位尚存悬念,但与此同时,另一个答案倒已提前揭晓,那就是我们在三大球项目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低谷:在全部六个项目中,男女足和男排一早无缘伦敦,而在参赛的三个项目中,女排女篮双双无缘四强,男篮更是以全败战绩小组垫底。令中国军团感到尴尬的是,在本届奥运会上,非但美国继续展现出对于三大球项目的统治优势,甚至就连东亚近邻日本,这次也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战绩,在男女足和女排项目上都成功跻身四强。

所以,尽管日本在金牌榜上的地位远远落后于中国,然而仅以三大球项目而论,他们却将没有任何一项跻身四强的中国甩在了身后。

或许有人会问,何必如此看重三大球?若论金牌数,男足项目和男子蹦床同为1枚金牌,对于金牌榜的影响并无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对于金牌榜排名的盲目推崇,就能意识到三大球项目在体育领域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与其它项目相比,三大球存在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赛场上参与人数众多,二是世界范围内参与国家众多。基于这两个“众多”,就意味如果要在三大球项目上取得佳绩,必须依靠庞大而完整的梯队建设提供人才,而且必须面对最残酷的竞争形势。这样的要求,恰好击中了中国现有举国体制的软肋。

举国体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资源集中在少数项目和少数选手的身上。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很多单项金牌就像是《政治经济学》之类的大学课程,哪怕你平时经常翘课,只要临考前突击复习,也能依靠死记硬背拿到需要的学分。但三大球项目却更像是高等数学,如果不能靠平时的听课和练习夯实基础,那么期末挂科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在奥运会三大球项目上的成败,绝不只是关系到几枚金牌的得失,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测试效果,从中揭示中国体育在基础上所存在的问题,避免我们被北京的51金和金牌榜首位的假象所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想抹杀中国选手在其它项目上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无视奥运金牌榜所反映出的积极元素。但问题在于,当金牌榜首已成为曾经实现的目标时,我们不必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叠加,而是更希望通过质量上的追求,来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体育的提升。

对此不妨继续打个比方,在一二十年前,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GDP总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包括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赶超计划。时至今日,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未来超越美国占据首位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可正是在实现目标之后,我们才发现GDP数据并不能代表一切,转而开始关心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内容,希望这能成为各级政府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同样的道理,当金牌榜高歌猛进与三大球全面溃败的局面出现在同一届奥运会上时,我们也有必要对此思考,是否可以稍稍放慢追逐金牌的脚步,回过头来,真正做些有利于国民体育的基础工作。

日本为什么能在足球和排球这两个项目上取得成绩突破?如果只看表象,似乎应该归功于职业化或者优秀教练。于是为了对其仿效,中国足球也斥巨资搞起了职业联赛,包括高薪请来曾在日本执教的特鲁西埃、冈田武史等人。

但实际上,日本三大球项目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并不在国家队或者职业联赛这个层面上。高度发达的校园体育,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比如最著名的体育动漫《灌篮高手》和《足球小将》,所针对的就是日本的校园体育。另外还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排球女将》,也是在展现日本校园体育的魅力。

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运动被摆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除了常规的体育课之外,大多数学生都会加入到各个体育项目的社团中,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训练。至于日本校园所举行的运动会,也不像中国那样侧重于个人项目的角逐,而是以团队参与的游戏类项目为主,以此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此时此刻,这些运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体育范畴,而是成为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日本多年以来对于校园体育的高度重视,保证了年轻人群对于体育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成功灌输三大球最需要的团队意识。正因为拥有如此良好的基础,所以日本足球只需要在金字塔尖完成职业化改造,为更多年轻人打开通往足球运动的大门,自然就能逐步在足球项目上取得成功突破。如果我们忽略基础的存在,只是盲目照搬表面上的那些内容,也就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中国体育以往依靠举国体制走了太多的捷径,也取得了一些光鲜亮丽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曾经被绕过的那些险路难路,是通往真正成功道路上无法回避的过程。在基础建设方面,中国体育必须重新从起点出发,这不只是为了推动三大球的成绩提升,更是为了让体育运动能够真正造福中国国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